平安校区 代理招商 沪鑫堡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距·离·展·会·开·幕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菲教育合作前景广阔
作者:宋志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发布时间:2024.10.10
信息摘要:“历经上千年的文化和文明交往,中国与菲律宾之间已形成“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通、民心相连”的格局。作为搬不走的邻居,两国在教育合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巨大的合作潜能。因此,面对中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

   历经上千年的文化和文明交往,中国与菲律宾之间已形成“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通、民心相连”的格局。作为搬不走的邻居,两国在教育合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巨大的合作潜能。因此,面对中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目标,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对中国和菲律宾的教育合作进行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

image.png

作者(左二)参加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举办的2024年新春招待会

  中菲历史渊源匪浅,发展交融互促

  据我国史书记载,吕宋、苏禄、麻逸、古麻剌朗等国家在历史上曾存在于今日菲律宾的版图之内。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早期交往可追溯至公元226年,东吴官员朱应和康泰奉命进行海上巡视,曾抵达今天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等地。在当时,中国主要与割据一方的小国或小部落进行接触。到了元朝时期,中国与菲律宾的贸易关系进一步深化。明朝时期,中菲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开始有华侨留居吕宋。1570年,仅马尼拉一地即有华侨40家。

  在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苏禄国屡次派遣使者赴华访问,彰显了中菲两国的友好交往。这一时期,由于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与菲律宾地理相近,华人很早便开始了南渡的历程,深入菲律宾的社会生活并在那里扎根繁衍。随着时间推移,当地的华人社群逐渐壮大,他们将中国的水稻种植、酿酒、火药制造、造纸术以及罗盘制作等技术引入菲律宾。与此同时,菲律宾的甘蔗种植技术也传入中国。这种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为两国带来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作为菲律宾的紧邻国家,中国在菲律宾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成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菲律宾知名学者格雷戈里奥·F.赛义德的研究,早期菲律宾人的服饰、生活用品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明显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具体来说,菲律宾人宽大的服装,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布鞋和雨伞等,都显现出中国文化的痕迹。更重要的是,许多汉语词汇(主要是闽南方言)已融入菲律宾的语言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代史中,中菲在追求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也有着众多的交织互动。2018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对菲律宾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菲律宾《菲律宾星报》《马尼拉公报》《每日论坛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菲律宾国父、民族英雄黎刹的祖先就来自中国福建省晋江市。新中国的开国名将叶飞出生于菲律宾奎松省。他们都是两国人民共同的骄傲”。又如,在菲律宾抗日战争中,由华侨组成的华侨抗日支队(简称华支,又称四八支队)表现突出,骁勇善战。

  到了现代,菲律宾自1946年实现完全独立后,于1975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步入新时代,中国成为菲律宾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外国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游客来源国。中菲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签有合作协定或备忘录。于2023年1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进一步确立了农业、基建、能源、人文四大重点合作领域。其中,双方重申持续加强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以推动两国青年和专业人士增进了解、深化共识;双方同意探讨商签合作开展菲律宾中小学中文教育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等协议;双方同意就教育政策制定与监管加强沟通合作,确保高质量推进各自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并重申将以2025年中菲建交50周年为契机,致力于打造更加紧密的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文关系。

  当前,中国在菲留学生约2万人,覆盖本科到博士等多个教育阶段,以及艺术、管理、医药、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专业。菲律宾本地有孔子学院、华人华校等学校和机构在不断推广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汉语言。同时,菲律宾也与中国多所学校开展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声乐表演等方面的教育合作,惠及当地10余所院校。

  中菲教育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菲是“搬不走的邻居”,在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长期的交流融合,但在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新时代,特别是菲律宾地处东南亚核心区域和受域外某些势力的干扰,中菲教育合作交流仍存在很多新老问题。

  一是因历史和发展原因,菲律宾国内教育在办学条件和人员等物质基础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中菲教育合作基础存在较大现实落差。

菲律宾由7641个岛屿组成,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同时,菲律宾也是一个拥有1.08亿总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其方言多达170多种。这样的地理和人口特点为菲律宾基础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菲律宾的基础教育涵盖1年幼儿园、6年小学、4年初中和2年高中的正规教育,以及通过替代学习系统进行的非正规教育。2020-2021学年,菲律宾基础教育公立学校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师生比分别为1:27、1:24和1:27。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比一般在1:24-1:26,但在个别地区如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高中的师生比高达1:52。菲律宾教师数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菲律宾基础教育质量远低于国际水平。

  因此,当前中菲教育合作遇到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两国均缺乏大量的合格老师,特别是懂中文和英文的双语老师;另一方面,菲律宾缺乏现代化的教室和场地,使许多项目的开展和人员的培训受到制约。

  以菲律宾当地的华校教育为例。一方面,菲律宾当地有着巨大的中文学习需求,包括华侨、菲律宾本地人和少量其他国家(如韩国、日本等)旅居人员的子女;另一方面,虽然菲律宾对本土中文教师进行大量培训并积极引入来自中国的外派教师,但当地中文老师仍存在较大缺口。此外,菲律宾很多华校教室是租用商场内的房间改建而成,在适用性方面存在问题。

  二是菲律宾的美式教育理念与中国新时代教育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菲律宾教育体系建立于美国殖民期间,直至菲律宾独立后仍延续了美式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因此,菲律宾虽为亚洲国家,但美式教育是其第一大教学特色,倡导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菲律宾美式教育所提倡的自主性不仅体现在课后学习中,也存在于课堂表现里。尤其在大学阶段,每周的论文阅读和作业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投入大量时间,搜寻资料、整理案例、提炼思想。因此,在课程的综合分数中,课堂表现仅占1/4,而每周的论文作业成绩占比高达1/2,充分体现出平时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程度。

  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目前已经开展的中菲教育合作项目中,已多次出现中国留学生与菲律宾教师和学校之间、中国外派教师与菲方项目合作者和菲律宾本地学生之间的误解。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认为对方的教学及考评方法缺乏合理性,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成绩产生了影响。

  三是语言、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菲在开展教育合作时,面临诸多天然的和人为的“壁垒”。

  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使中菲教育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若干困扰,特别是在语言、饮食习惯、安全、学制和证照相互承认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显著。

  笔者刚去菲律宾时,曾在博士生导师家中借住过2个月,这段经历颇能说明问题。首先是口语关。中国留学生在校学习的英语跟菲律宾实际使用的英语口语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例如,菲律宾一般喜欢尊称男性为“Sir”,而非“Mr.”,包括后来笔者还在校内遇到了学习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饮食方面,菲律宾甜食大行其道。导师曾请我去他们经常吃的中餐馆,在那里我第一次吃到了甜味的麻婆豆腐(虽然外观看起来跟国内一模一样)。另外,我还在一家连锁店喝到了不加冰的饮料,真是甜得发齁。再次,菲律宾的湿热环境滋生了比国内更多更小的蚊虫,它们“无孔不入”,成为笔者在菲律宾租住中遇到的让人无法入眠的困难之一。最后,还有菲律宾效率低、周期长的行政办事风格。以办理学签为例,笔者首次办理时就遇到需要反复补充文件的情况,拖了近2个月,后来办理续签时又拖了1个多月,据说这还属于较快的速度了。

  以上这些差异并不是个别现象,据笔者调研,在菲的2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留学初期,大都以学签办理、饮食习惯和语言方面的困扰为主;在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后,又以学习中的师生沟通、学期注册、上课签到及学历和专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问题为主要困难。同样,菲律宾本地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虽对新时代的中国抱有好感和好奇,但仍缺乏沟通了解的渠道。

  中菲教育合作具有巨大潜能

  2023年1月4日,习近平主席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举行会谈时指出,中菲虽然国情不同、体制各异,但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目标相似、路径相通,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与菲律宾是搬不走的邻居,特别是站在环球视野和亚洲发展的角度,中菲关系对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推进及促成《南海行为准则》的签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建交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文化合作协定》《基础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等多份双方合作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中菲教育交流合作具有超越文化、环境和思想鸿沟的巨大潜力和推动力。

  第一,用好地理和人文交流的近邻关系,厚植中菲民意基础。

  中菲地理位置比邻,有着上千年的文明文化交流历史,直至今日,已有大量华侨华人长期生活、定居在菲律宾。根据相关研究,在菲律宾民族中,如果把华裔麦士蒂索人也计算在内,华人血统约占20%。当前,如果依照气质和文化的观点,在菲律宾约有150万-200万自认为华人、身处华人社会、保持华人传统生活习俗、加入华人社团、在家里和华人社会说普通话或汉语方言、有意让子女接受华文教育、以华人为子女选择婚配主要对象、保有其成为华人的条件和倾向的华人。众多的华人华裔,成为中菲民间民情民意连绵不绝的重要基石。

  过去,由于华文教育不发达,大部分具有华人血统的菲律宾人鲜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现在,我们更应利用好新时代的发展机遇,突出教育立德树人和沟通交流的根本作用和重要属性,上下联动,全员配合,重在民间,将民情民意深植在两国人民心中,体现在具体项目和实际行动上。

  例如,积极开展中菲各层级学校的交换生项目,特别是在中学和大学阶段,选择优秀学生到对口共建学校进行境外修学,有效加强中菲学生的相互了解,促进共同认知和情感交流;鼓励开展民间和校际的游学研学、教育论坛、教材共编、课程共建、课题共研等活动,为中菲共情共融积累民情民意;持续推进孔子学院、留学生助学金、教育基建、教育信息沟通等项目的建设,特别是抓好菲律宾已经建立的多所孔子学院和文化项目的成效展示,不断提高从中菲民间到官方各个层面的相互理解和情谊。

  第二,深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互补关系,培养服务亚洲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队伍。

  在这个经济、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菲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互补优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具有世界最大工业总产值的国家,可以为菲律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产品和合作项目支持。同时,菲律宾作为一个人口上亿、年龄结构严重多子化的国家,教育是其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菲律宾政府相关部门推出了教育规划和资金计划,如《2030年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为2023年高等教育计划和倡议拨款1387.7亿比索(约合25.7亿美元)等,但这些措施仍然被认为无法满足菲律宾当前的教育需求。因此,中菲在深层次教育合作上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例如,可开展下列项目:基于各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老师、学者教授等人员组建跨国交流机构,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交流、引进人才、扩大学术合作范围和成果应用,为中菲教育的高端合作奠定基础;积极开展针对两国高校学生,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等的海外就业推荐,提供跨国职业规划服务和工作机会,解决就业问题;建立跨国文化交流平台,举办文艺展演、体育比赛等文教活动,增进交流、巩固互信;进一步深化两国间教育和从业资格的相互承认,如学历互认、职业教育水平互认、专业执业资格互认等,降低跨国学习和执业从业的难度,打通中菲两国间教育衔接的门槛,提高相关政务服务水平,加强中菲间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紧盯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贡献力量。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东升西降”趋势依旧。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中菲教育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角度出发,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要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从国情特色的微观角度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中菲教育合作等也是两国凝聚共识、深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曾撰文指出,“中菲一衣带水,千年友好,是人类命运大船上的共同摆渡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与菲社会团结互助的Bayanihan精神不谋而合,体现了中菲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两国人民求同存异、妥处分歧、共谋发展的共同愿望”。他认为,要加强教育合作,吸引各界人士参与,为促进中菲交流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愿景,持续开展中菲教育合作是建设中国教育强国的必要和重要的抓手之一。要进一步用好菲律宾的地理位置、东盟国家身份和英语母语国家优势。

  首先,菲律宾位于中国与东南亚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上,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次,菲律宾作为东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在东盟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东盟长期保持着紧密互动关系。最后,菲律宾深受美国影响,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建立了美式文化教育体系等特点,使其在东盟中扮演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角色。维护好中菲关系,将成为处理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关系的典范,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并能以此为样本进一步探索欧美文化和教育圈层。

  因此,中菲教育合作中,可以进一步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峰论坛,邀请东盟、亚洲及全球国家参与专题研讨与合作;扩大专项合作教育基金,设立跨国教育人才库,建立中菲教育项目政府对接的常设机构,将两国的教育合作推向日常化、制度化、战略化;联合建立中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菲合作研究机构,为菲律宾及各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在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下,为实现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为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强化中菲教育合作;立足两国教育特点,加强优势互补,深耕基层民情民意,培育出更多专业人才。拥有上千年相伴发展历史的中菲文教合作交流事业,必将在2025年中菲建交50周年之际,取得更加显著的互利共赢合作成果,推动中菲关系进一步走深走实,共同书写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作者 宋志方系全菲中国学联宣传部部长、菲律宾黎刹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教师)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