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校区 代理招商 沪鑫堡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距·离·展·会·开·幕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以家国情怀引领世界一流团队建设
作者:赵丹龄 刘伟 万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发布时间:2022.02.11
信息摘要:“——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访谈报告古城西安,坐落着众多西北地区著名高校。创建于1902年的西北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位列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9月,我们“高校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研究”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访谈报告

         古城西安,坐落着众多西北地区著名高校。创建于1902年的西北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位列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9月,我们“高校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研究”课题组一行来到西北大学,访谈该校优秀教学和科研团队——“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

        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是一支活跃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世界一流”团队。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95年整合成立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舒德干院士领军、张兴亮教授领衔,以及多位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等组成的结构层次合理、多学科交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队伍。

        该团队瞄准科学前沿,长期聚焦“动物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这一国际难点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评论,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长江学者成就奖、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等,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以党建促进团队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促进团队建设。团队现有12名成员中,中共党员10名。他们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和团队一起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成果产出作出贡献,作为团队的共同追求。团队成员结合自己担任或兼任的党政职务,按照“一岗双责”要求,践行党建目标。访谈中,地质学系主任兼党委副书记张志飞教授说:“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认为,促进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有具体措施和政策导向。要求党员坚定信念,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乐于奉献。”作为团队成员和党建工作的优秀代表,张志飞教授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地质学系地史与古生物党支部书记傅东静荣获西北大学党支部书记微党课大赛比赛二等奖。

        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

        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世界一流学生”为己任,着力探索“精英式古生物教育”模式。舒德干院士作为团队领军人物,长期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并率先垂范,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团队践行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于2017年8月获得“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而早在2001年,舒院士就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4年张兴亮教授也获得这一荣誉称号。

        在疫情期间,以舒德干院士和张兴亮、张志飞、刘建妮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研室18位教师,全员携手,以大课串讲的形式,用中英双语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线上开授《高级门类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原理》专业平台课。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本人专长和研究优势,将前沿科学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团队非常注重教材建设,张兴亮教授编写的地球生物学教材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的《地球生物学》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刘建妮教授主讲的《化石趣谈》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同时获得2017年全国首届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傅东静副教授在2016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探索科学规律、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团队始终坚持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集中力量围绕六大自然科学难题之一“寒武纪大爆发”这一世界科学前沿开展持续研究。在舒德干院士提倡并躬身实践的“甘坐冷板凳”精神和潜心治学态度影响下,团队成员在长期的野外踏勘、大量化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揭示了动物三大亚界关键门类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实证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动物演化的连续性,进而首次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动物树框架图。团队在收获荣誉和认可的同时,不忘书写科学发展史中的“中国之声”,将发现的古老生物命名为“华夏鳗”“长江海鞘”“昆明鱼”“西大动物”,记载中国在科学发展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该团队在早期生命研究领域已然位居全球第一梯队。

        面对上述成就,一位现场参加访谈的博士生好奇地提问:“我们学校地处西部,面临人才流失压力,各位老师是如何做到与国际接轨、打造古生物领域的世界一流团队的?”张志飞教授回答说:“一是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有机会与国际学术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二是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在西部高校设立引智基地,吸引一流国际人才进行合作研究,为团队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多年来,团队按照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人才引进计划等平台,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引进14位杰出的外国专家,开展合作研发,推动早期生命与环境学科创新发展。例如,在与英国剑桥大学Simon Conway Morris教授的合作过程中,利用我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新元古代 寒武纪的特异保存化石资源,充分发挥研究团队优势和外籍专家个人学术专长,进一步揭示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规律,并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认识。还有,通过与德国哥廷根大学Joachim Reitner教授的合作加快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探讨前寒武纪 寒武纪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科学步伐,巩固和发展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的领先地位。张志飞教授说:“要打造国际一流团队,最重要的就是要国际化;我们目前从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始就充分开放国际合作;以引智为契机,吸引国际一流学者,重要的前提是我们要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合作,就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早期生命领域的学科发展,保持团队的学术研究始终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另外,为与国际接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邀请国际学术同行参与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也收到良好效果。”

        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传承科学精神

        团队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以树立理念为先导。作为团队带头人,舒德干院士坚持学术传承高于个人得失,为年轻人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让年轻人拥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在舒院士从入门到成才、从为学到为人的教导引领下,团队内部的共享交流十分顺畅,团队整体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术之树”得以枝繁叶茂。

        访谈现场的“对话教师”环节,主持人之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任保平特聘教授说:“特别想听听舒院士亲自介绍团队培养青年人才不断成长的经验。”舒院士一席肺腑之言,让我们领悟到了这个优秀团队重视、培养和提携青年人才的理念和独到之处。他说:“做学术研究有三个方面的动力。第一,对于青年科学家、优秀科学家来说,必须有科学兴趣。第二,要有崇高的科学理想,不仅要有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将自己的理想和民族的前途,国家发展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第三,家庭责任和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三种动力有机结合,全方位推动。‘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这是至理名言,我们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要创造条件甚至让青年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提高和发展。”

        该团队有3位德国洪堡学者,项目完成后都回国加入团队。刘建妮教授提到,当初在德国完成洪堡学者项目时,有机会留在德国高校任教,但自己还是选择了回国,是家乡西北大学和舒院士团队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吸引她回国。回国后赶上了国家对青年人才发展的好政策,加入了一个好的学术集体,自己在学术、事业、教书育人各方面都得到顺利发展,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致力科学普及,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

        舒德干院士担任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在科研之余坚持在一线做科学普及工作,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培育、召唤着社会大众对科学的认知与热爱。他曾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一席”讲坛,到西北大学附中、西安交通大学附中、湖北黄冈中学、宜昌市长阳一中等数十所中学作古生物学科普报告。2020年1月,课题组长赵丹龄有幸参加了舒院士在中央电视台《世纪大讲坛》的科普节目演讲录制活动,舒院士以“思想史上的最大叛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人类由来》”为题,为现场和电视观众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充分展示了科学家的修为和担当。

        在舒德干院士带领下,团队成员中许多人都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服务文化传承。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刘建妮教授录制的网络公开课《化石趣谈》在线上好评如潮。多次举办“小小古生物学家”科普活动,让小学生参与模拟化石挖掘和鉴定;多次深入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在偏远地区孩子的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组织召开“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论坛”,号召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挤出时间做科普。2018年,刘建妮教授荣获“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弘扬家国情怀,建设独特团队文化

        多年来,“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执着、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团结互助、顽强拼搏的合作理念,不断打造团队文化,推动团队持续向前发展。团队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传承给课题组留下深刻印象。

领军人物家国情怀的引领,形成了团队共同的精神风貌。舒德干院士在介绍团队培养青年人才的经验体会即科学兴趣、胸怀国家、家庭和个人价值追求“三合一”发展动力时,满怀深情地说:“要有意识地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和献身精神,将自己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团队成员真诚团结和互相尊重,正确把握团队目标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在保持个人研究兴趣的同时,共同追求和实现团队发展目标。舒德干院士说:“我们追求学术理想,不特意追求物质利益;我们瞄准重大科学难题,用团队目标和共同发展凝聚大家,尊重每个成员的创新创造,不占用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张兴亮教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在踏踏实实地奔着科学问题埋头钻研;在重大科学问题的引领下,坚持不懈地往前走,没有别的捷径,就像郑板桥写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能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同时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个人做得好了团队自然就发展得好。”张志飞教授则指出,我们要思考古生物学科如何持续稳定发展,要有使命感和危机感。傅东静老师说:“作为女性学者,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事业家庭平衡,女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时会因为一些因素导致出野外受阻等,但整体来说影响不大;而团队里并没有歧视女性,更多的是关照,主要看重的还是学术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正确的人才发展观指引团队和成员科学理性对待考核评价和社会评价,在荣誉面前保持良好和淡定的心态。课题组现场提问,团队是如何看待人才“帽子”、如何解决“破五唯”等问题的。张兴亮教授指出,每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基础研究,写论文、发文章是基本功,破“四唯”“五唯”是不能唯文章;对基础研究来讲,奖项、人才项目、科研项目,其实是一个选优的过程;国家要把项目给有能力、信得过的人,筛选过程很重要。刘建妮教授说:“我做学术、教书不是有意追求帽子,之所以入选几个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是正好赶上国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时代,有这样的机会,加上有前期积累,拿到了一些荣誉称号;机遇是有前提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也很感谢这些项目,正因为这些人才和科研项目,促使我快速地成长。”

        舒德干院士在访谈快结束时非常坚定地说:“我们团队要不忘初心,保持好奇心,好好把科学研究做到底,把学生培养好;要瞄准重大科学难题,既要实现个人价值,也要为国家基础研究在国际地位提升作出贡献;我们现在的势头很好,澄江生物群、清江生物群、前寒武纪,都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学校非常支持团队建设,让青年教师更多发挥特长。衷心希望西北大学有更多的优秀团队,可以引进或内在培育,只要坚持初心、牢记使命,一定能做到最好。”

        参加访谈的王正斌副校长非常感慨,他指出,访谈立意高远,创意新颖,形式活泼,聚焦问题。舒德干老师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甘为人梯,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奉献社会,形成“传帮带”氛围。年轻教师要有崇高理想和科学精神,要瞄准大科学问题,站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项目批准号18JZDW01)子课题“高校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赵丹龄 刘伟 万聪】

        【作者:赵丹龄,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刘伟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万聪单位,西北大学】

        原载2022年第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赵丹龄 刘伟 万聪